永康市技师协会
一、打铁历史悠久
打铁历史悠久,据1990年《永康县志》载:“汉代已有铁刀生产,晋代已有铁剑生产。据传,唐代方岩有人招募铁匠打制菜刀、剪刀和锄头,设铺出售,顾客竞相购买。元代,永康铁锁曾作贡品。明末,郑成功军中有永康铁匠王某为之打制刀、斧、剑、锤等兵器。清代以来,永康铁匠已能打制无缝枪管,用于火铳。民国时期,铁匠以打制农具、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具为主。民国18年,从业人员1855人,37年增至5293人,产品达千余种”。
二、打铁必先自身硬
永康铁匠绝大多数外出到各地,上门串乡流动经营或在城镇设铺开店,足迹遍布全国。
有道是,“打铁必先自身硬!” 叮当!叮当!打铁是一种力气活,要有一身大力气。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在铁铺房中设有一只大铁炉,左边架设一台木制大风箱。铁匠左手拉着风箱手柄一拉一送,使炉火将铁块烧红。接着师傅用铁钳将火红的铁块放至铁墩上,由上手掌小锤,下手轮大锤进行轮番锻打。只见火星四射,热气蒸腾。在一次次锻打中,师傅凭经验目测,不断翻转铁件,下手按师傅的示意锤打。最终打成各种形状的工具、农具或各种各样的铁件。从前 永康民间称打铁匠这一行是“火里求财” 。
三、不灭的铁炉
“着力不赚钱,赚钱不吃力”这里当今社会上流行着的一句话。如今的年青人不会去学打铁这一类苦差事了,在采访中许多老铁匠都是这样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打铁老手艺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我们永康,至今坚守着打铁这一行的老工匠们办起的家庭作坊,亦都是一个模式:夫唱妇随,妻子为老公做下手。在去年下半年的“匠人新秀”技能比武中,打铁荣获一至三名的胡岩献、王庆良、卢德洪三位铁匠也都是一模式,即“夫妻匠人,家庭铁铺”,办的都是家庭打铁作坊。
时至今日,打铁也同其他的传统老手工艺一样,虽然存在着一个“后继无人”的问题,但一时还不会消失,因为农家用的农具以及许多工具和一些铁配件都需要铁匠打制。永康农村各地还有一些打铁店,在农村集镇仍然可以听到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农贸市场还可买到许多锻打的铁器、日用品、农具。人民的生活离不开铁器,因此有人把打铁称之为为“不灭的铁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