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困苦,他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更是一项慈善事业,需要政府和会社会的共同关怀和支持。在全国助残日到时之前,最土团队将走访慰问多家残疾人扶贫基地,带去我们的关心,我们的服务,实实在在的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让他们感受来自社会的关爱,今天最土团队走进金华市残疾人扶贫基地——象珠镇长弘蟾蜍养殖场。
养殖蟾蜍?乍听之下,感觉挺新鲜的。这与蝎子、蛇、壁虎、蜈蚣并称“五毒”的丑东西也有人养了?
象珠镇派溪吕村后塔塘山上蟾蜍养殖基地的胡松初就看中了这个市场。60多岁的胡松初中等个子,黝黑的脸上满是沧桑,由于一次工伤事故,左手只有一个大拇指幸存。
养殖场在山上,离派溪吕村并不远。山坡平地前有三口大池塘,胡松初说:“2000多只蟾蜍全在这里。”
“能否带我们去看一下蟾蜍?”
“蟾蜍要到晚上才出动,白天想看还真不容易。”
“不过我可以给你看看我采集来的蟾衣。这里一共有100多张天然蟾衣,按30元一张计算,能卖不少钱呢。”胡松初说,“你可别小看这些蟾衣,它们在医学上对治疗肿瘤有着特殊的疗效。”
第一年养蟾蜍交了学费
说起养蟾蜍,胡松初说自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实属偶然。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一期节目介绍了蟾蜍养殖方法,说蟾蜍是珍贵药材,市场前景好。那时胡松初手伤刚好,正为今后的出路发愁,看到这则消息,觉得眼前一亮,就尝试着人工养殖蟾蜍。
2008年,胡松初到北京学养殖蟾蜍的技术,还从浦江引进了200多只小蟾蜍。“这是我二次创业,我倾注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胡松初说。
可理论和现实毕竟还是有差距的。第一年养殖蟾蜍,胡松初忙里忙外,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张蟾衣都没采集到。
谁也想不到,第一次养蟾蜍就交了“学费”,他很不甘心。为养好癞蛤蟆,胡松初买书籍、学技术,东奔西跑,忙得不亦乐乎。“要是全按书上说的做,我就亏大了。”胡松初说,养癞蛤蟆,实践才是硬道理。
胡松初说,蟾蜍一年要蜕三四次皮,蜕的皮就叫做蟾衣,具有清热解毒、止痛镇静等功能,在医学上有特殊疗效。但是,蟾蜍和蛇一样,总是在夜晚蜕皮,且边蜕边吃,很难采集到。”为了采蟾衣,胡松初一到夜间就守在池塘边,但很难采到一张完整的蟾衣。第二年,经过不断地摸索,他终于掌握了一套取蟾衣的方法。
“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蟾蜍在蜕皮之前是有特征的,背部高高拱起,身上像被雨淋过一样,湿漉漉的。如果这时不采集,就会前功尽弃。”胡松初说。
上山建蟾蜍养殖场
前些年,胡松初扩建场地,承包了位于象珠镇后塔塘山上的几十多亩地,为了进出方便,他投入数万元拓宽了山路,挖深了3口大池塘,又在池塘边的坡地上平整出一块空地,把家也安在山上。
在胡松初的屋外,挂着一个“金华市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牌子。因为手指残疾,自创办蟾蜍养殖场开始,就得到了市残联的支持和帮助。“正因为有了残联的支持,我办养殖场才更有信心和底气。”胡松初说。
自打养殖蟾蜍,胡松初就变成了“夜猫子”。为了扩充野生蟾蜍的种源,他经常三更半夜头戴矿灯,提着虾笼,夜行于阡陌小道、田坎溪沟。
3月份开始是取皮的季节,一直可取到9月份,直到蟾蜍冬眠。
经过几年的努力,胡松初掌握了一整套蟾蜍取衣和蟾酥提取技术。人工取蟾衣时间都在晚上半夜,最多时一个晚上可取200多张蟾衣。
采集到蟾衣,销路又在哪呢?胡松初说,有不少人都自己找上门来的,一买就是几十张,但销售也是很困难,当我们提出,可以帮他进行网上推销蟾衣的时候,这位老农连连点头,很好啊,那太感谢了。
蟾衣,又称蟾蜕,是中华大蟾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定期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经考证古今本草文献均未记载,故被确认为一种新发现的蟾蜍药用部位。蟾衣自发现以来,已被民间各地广泛作为药用,并实现了人工采集。它能治疗肝癌、肉瘤、肺癌及腹水等多种疑难杂症。临床上普遍配合麦芽给病人服用,已达到抑制肿瘤的效果。由于用量较少,所以这类药物一般都是肿瘤医院需求较大。据民间应用调查,蟾衣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镇静、利尿、抗感冒、病毒的功效,并对肝腹水、癌症有显效,对乙肝大三阳、小三阳可转阴,还能迅速有效地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人本代谢自然平衡。
扶贫助残是我们的责任,愿有更多的爱心人士来关注残疾人。如果你有需要购买蟾衣,那么就请上最土网,让我们一起帮助残疾人创业,为他们的自强不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