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rame frameborder="0" height="425.25"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origin=https%3A%2F%2Fmp.weixin.qq.com&vid=j0839aml364&autoplay=false&full=true&show1080p=false&isDebugIframe=fals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width="567"></iframe>点击观看(《新闻调查》垃圾分类在乡村)
16日晚,舟山镇端岩村端头自然村很多村民早早坐在电视机前,调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收看21:30播出的《新闻调查》栏目。原来,当晚该栏目以“垃圾分类在农村”为题,重点关注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并用了很长的篇幅详尽介绍了端头的垃圾分类模式、经验和成效。节目播出的同时,有的村民还用手机将节目相关片段录制下来,上传到村里的微信群里,为垃圾分类“端头模式”登上央视点赞。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的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六21:30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在观众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当晚播出的“垃圾分类在农村”,以环保公益组织“零废弃村落”发起人陈立雯的视角,通过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样本进行解读,深入剖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前端、中端和末端有机对接的科学机制,以此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
45分钟的节目,其中超过一半时间的镜头聚焦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除了“端头模式”外,节目还重点关注了西城街道马宅村的垃圾分类,唐先镇有机肥加工中心,以及我市采用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两网融合模式等,并通过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现身说法”,向全国观众展示分享了垃圾分类工作的“永康经验”“永康成效”。
“永康经验”登上央视向全国展示,是我市全域开展垃圾分类取得实效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我市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两级四分法”,探索了“12345”工作法,初步形成了“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的工作流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成色不断提升。所谓“12345”工作法,即一级从简重源头,破解村民“不会不愿”的分类难题;两网融合抓过程,破解运收“各行其是”的领域难题;三位一体建终端,破解垃圾“就地三化”的处理难题;四方参与有办法,破解力量“缺失缺位”的管理难题;五环相扣统全局,破解过程“不通不畅”的保障难题。
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我市充分发挥党员、村民代表、妇联三支队伍力量,上门指导,对农户进行统一培训。为解决村民知识有限、难以掌握垃圾分类标准、无法准确辨识等问题,我市以是否易腐烂为标准,让村民将垃圾分为“可烂”和“不可烂”两类。同时,针对各镇街区的不同情况,我市开展了“一镇一讲一培训”及垃圾分类现场教学,大大提高了培训的精准性;推行“党建+”和网格化管理,构建“分责联户、分层包干”的农村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以“就亲就近就便”的原则,将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妇女代表组成“网格员”,将责任细化到每家每户,形成一个个垃圾治理小网格。截至目前,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合格率达到95%,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2%,资源化利用率89%,无害化处理率100%。
与此同时,我市采用“政府牵头、多元参与、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家庭起步、志愿者巩固、网格督促”的模式。截至目前,全市机关单位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100%,居民小区覆盖率达55%;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完成省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龙域天城、紫荆花园)、“定点定时”商业街(胜利街)和定时定点试点小区(溪心别墅)创建。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端头的一个品牌,此次能够登上央视,对我们来说既是激励,也是压力。”永康市技师协会副会长端岩村党支部书记俞海表示,今后要着力在垃圾分类精细化、精准化上下功夫,逐步引导农户把生活垃圾从四类分为七类,将二次分拣关口前移,真正把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置做到极致,让“端头模式”成为最响亮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