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有句俗语:千秧八百,勿如手艺伴身。永康以前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光靠种田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很多人就会选择学一门手艺讨生活,很多学的就是打金打银、打铁打铜等五金行当。
“当、当、当……”赛场的另一边传来了阵阵敲打声,原来是金银加工技能项目比赛开始了。敲敲打打中,小小的银块在陈星南手中拉成了4.8米长的银线。长长的银线将被打造成一个个小银圈,随后在选手灵巧的手中将银圈规律地套成项链,再经过炉火、化银、拉丝、灌模、敲打、焊接、定型……经过一道道工序,在金银匠精湛的工艺下,一条合格的银制项链才算完成。参赛选手中,陈星南的爱人胡妙仙等两名女将巾帼不让须眉,展现了永康女匠人的风采,成了金银加工赛场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陈星南夫妇获奖全影
陈星南在比武现场
永康市象珠镇楼下陈村61岁的陈星南,家中兄弟四人,除了大哥跟父亲学打铁外,兄弟3人都学金银加工。16岁跟哥哥当学徒跑江湖(补铜壶,打白铁,补锅,打黄金等),他们背着一身行担,挑着风箱、炉子和箱笼,翻山越岭,涉水过河,走村串户,穿梭在异乡的小道上吆喝生意,足迹遍及上海、江苏,还有浙江的其他县市。
胡妙仙在比武现场
风雨漂泊了10多年,在30岁那年,陈星南带着老婆胡妙仙在湖州开了一间金银加工店,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他们用诚信经营着商店,用传统手工加工每一件金银首饰。1997年,为了照顾家中的孩子,夫妇俩回到了永康,在象珠老街开金银加工店至今已有21年。陈星南说,做这行40多年了,最重要的是诚信,打出来的头头尾尾,都要给回客人,不能短斤缺两。如今,随着现代机器的运用和流水线生产,传统金银首饰手工加工已经慢慢没落,但传统手工工艺打制出来的金银首饰别具传统韵味,透过饰品可以追溯出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时光。手工打制的首饰更有纪念意义,几乎每一个制品都是为顾客量身定做,都是独一无二的。
陈星南一家
纵观有多少能工巧匠、手艺匠人与那传统奇技能巧,正在逐渐被取代。匠人们赖以生存的技艺,渐渐地不再被这个社会需要。但是,总要有一些人在坚守,将中华民族的手工匠艺赋予新的灵魂。陈星南夫妇就是这样一个始终坚守的人,多年来依旧坚守在纯手工金银首饰器上。
这就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他们传承永康老一辈工匠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日益成长为新时代独具匠心的永康匠人,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辑:胡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