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银器文化辉煌灿烂数千年,银的应用历史,已有4000多年。《史记·平准书》记载:“乃至秦……而珠、玉、龟、贝、锡、银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也就是说,从秦开始,这种身段柔软的贵金属,就跟玉饰等一起,被打造出各式各样的器皿。
永康是百工之乡,五金产业源远流长。自古就有“黄帝铸鼎”的美丽传说,更有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的历史。“永康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这是千百年来永康匠人的真实写照。
永康市技师协会副会长程志芳就出自于这样的工匠世家,1999年,程志芳创办了“掌声工坊”,静下心来研制手工银壶技艺。期间,他远赴日本,寻找制壶匠人,虚心学习请教。
“工匠精神”慢慢植根于他的骨髓之中,天然的拙,加上匠心的巧,永康银雕这一美好事业终于迸发出新的生命力,程志芳成了如今的继往开来者,先后获评国家高级技师、首届十大“永康匠人”、首届金华市“八婺工匠”、金华市拔尖技能人才、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工匠等荣誉,成为同行业内的佼佼者。
500多平方米的“掌声工坊”艺术馆里陈列着众多的手工银壶,正对门的几把银壶是在2012年前完工的,一把其貌不扬的复古银壶,没有任何雕琢,摆在最显眼处。
拿起银壶一看,能清楚地看到连接壶嘴壶身用的是笨拙的焊接技术,这是程志芳根据回忆打出的第一把银壶,那时,技艺并不成熟。
此后,程志芳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掌握了“一片造”技艺、錾刻技艺。将一块银锭,依靠手工敲打,慢慢延展成一块银板,再通过淬炼、锤打、錾刻、打磨、抛光,始成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银壶。
谈话间,程志芳拿出一把九龙壶,说,这件作品算得上是他制作银壶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创新点。
这把银壶耗时3个多月,光錾刻就耗费了1个多月,是众多银壶中比较费时的,经千锤百炼,才制成这么一把九龙壶。
九龙壶在传承老一辈技艺的同时,加入了新的创作手法,融合了现代的审美观,在平雕基础上,创新了叠雕、镂空雕等錾刻手法,使其惟妙惟肖、百看不厌。
别看这只是一点点改变,却是錾刻过程中最难攻克的一笔。因为手工银壶壶身厚度仅1.2毫米,经过反复敲打后,其厚度仅剩0.7毫米,所以錾刻过程中得极其小心,否则一錾即破,所有的努力就会白费。当然在反复錾刻的过程中,九条龙似乎沾了匠人的灵气,呼之欲出,层次分别。
它们神态各异,霸气威武,穿云龙、腾云龙……都寄托着匠人吉祥、平安的美好之意,用饱满的云层作点缀,使其具有立体感,构成一幅妙趣横生的动态画面。抚之,质感细腻柔润;观之,光泽似露似藏。
在灵气当中,这把银壶还透露着一个“巧”字。银壶的壶钮采用了玉的材质,也被精雕细刻上了一条小龙,兼具美观的同时,还保证了使用者在取盖时不易烫手。壶身与壶柄衔接自然,线条优美,出水流畅,断水利落。
在程志芳看来,细微之处可以以小见大,物体越精细,便越生动,手工打磨出来的银壶,静可装饰环境,动可煮茶品茗,是馈赠、实用、收藏之佳品。
“不论怎么变,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都不会变。”程志芳所创作的银壶,每件都独具特色,个性鲜明。
此外,他还独创出“铜包银”“铁包银”等样式,更创新打造出一把融合金、银、铜、铁、锡等五金元素的“五金之光”手工银壶。
程志芳说,一把好的银壶,须经数道工序,反复精敲细击,涉数百种工具,细心錾刻。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银壶,有匠人的手温,有匠人的心血,这样的银壶才有生命力。
实用是最好的传承,而美是对品质的追求。
尽管程志芳的手工银壶已做得近乎“完美”,但他始终心怀一份匠人应有的初心。20年来,秉承难能可贵的匠心,程志芳宁愿多花时间和精力雕琢作品,却容不得“将就”二字。
正是这份匠心和初心,让他完成一次又一次蝶变。
2019年,程志芳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备案通知中,当年浙江省获此殊荣的只有5家,金华市只有一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五金之都”永康,尚属首次,至今为永康唯一。
从那把没有任何雕琢的复古银壶上,让人依稀感受到历史深处的回响和绝唱;从“五谷丰登”“百子戏春”等传统题材手工银壶上,可以看到程志芳匠人初心的脉络和传承;从“溪山”“听松”“竹石图”等创意手工银壶系列制品上,见证的是程志芳根据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的需求,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结合,融入相关文学、绘画、书法、篆刻、雕琢等信息与技艺,是传统五金向工艺五金、艺术五金的提档升级。
风化久远,经久摩挲,手工银壶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珍贵。从壶身,到壶盖,到提梁,角角落落,如同覆盖着新茗与茶香。
手工银壶从新物开光,到静默无声,往事逐一定格,像一本历史书,忠实记录着收藏者的审美意趣。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