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笔者相约挚友王有云,上门采访铜匠胡清荣后, 接着又去寻访,在“匠人新秀”技能比武中,荣获打铜第二名的厉会伦。
铜匠厉会伦今年69岁,芝英镇郭段厉村人。我们找到厉会伦家时,他正好坐在家门口打铜罐。于是就用相机先给他拍摄了一组打铜的纪实照片,然后再坐下交谈。
厉会伦是一位打了50年铜的老师傅。在我市打铜工龄如此之长的师傅是屈指可数的。其手工技艺之精,亦是可想而知的。他不仅是打铜,还打白铁,多才多艺,善于经营。
厉会伦说,他13岁就拜师学打铜,出师后18岁就自已开担。俗话说,“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我肩挑铜壶担先后在浙江安吉、淳安、开化、以及江西各地上门串乡打铜30余年。然后在家亦工亦农,开办家庭打铜作坊,主要是按客户进要求,加工订货。由于精心制作,确保质量,产品供不应求。
厉会伦一生热爱自已的老手艺,至今坚守老本行。参观了他的作坊,听了匠人一席话,我们深为老匠人的匠心和工匠精神所感动。
永康市技师协会
一
自古以来,永康铜匠师徒们挑着铜壶担,出门谋生,他们串乡走巷,上门加工,足迹遍及全国。因此古谚有“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之说,足见永康打铜手工艺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永康打铜,历史悠久,据《永康县志》载,“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青铜器制作。汉代已有铜弩机、铜箭、镞等武器和规矩镜、神兽镜、照明镜、鎏金镜、铜勺、铜釜、铜洗、铜鼎、铜碗、铜香炉等生活消费品的制作。”但随着现代工业发展,永康传统手工艺已是渐行渐远,许多手工艺品从我们身边悄悄逝去。手工打铜制品渐趋减少,昔日的铜匠大多已改行,尚在民间坚守着这门手艺的瘳瘳无几,且多已年迈,打铜业后继无人,呈现衰落之势。
据笔者近多年来对永康手艺工匠跟踪采访,如今在芝英古镇还有十多个铜匠,坚守着他们的老行当。在这一次“匠人新秀”技能比武中,打铜荣获前三名的胡清荣、厉会伦、卢新登三位铜匠都是芝英镇人。现在他们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办家庭作坊,按订货加工或到本地集市销售。
二
打铜的手工艺要经熔铜、锻打、裁剪、焊接、修饰等步骤。主要工序有:
1、浇铸铜材。首先要将用户提供的杂铜,经熔化后用土法模具铸成铜板,方可打制。浇铸成约0.6厘米至1厘米厚的铜板材。现今打铜用的一般是现成的铜板,就可省略这道工序了。
2、打成簿板。把原材料铜板用3斤多重的铁锤一次又一次地锻打,打好成型需要的厚度约0.5厘米厚。打的过程是:每打一次就要退火一次,然后再接着打,一共要打七、八遍。所谓退火,就是把打过的铜板放在炉里烧红,又放在冷水中刺过。
3、焊缝成型。将打好的铜板按制品形状(如铜壶、铜罐的筒体)用焊药焊牢。再用旋锤把“肚”打出来,做成式样谓成型。
4、焊底焊嘴。如打铜壶,壶身成型后就要把打好约厚1—1.2厘米厚的壶底焊上,再焊壶嘴。打铜罐焊底工序同铜壶基本相同。焊嘴成型是难活,当学徒时如能焊好,也就可出师了。
5、打花装饰。做好的铜壶、铜罐,看上去上面有很多锤印,这就是打铜制品的工艺所在。这些锤印又称花印或星星,有花才漂亮。这些花是铜匠师傅们先用平锤把铜体打平后,再用花锤(又称旋锤)一锤一锤地打,一直打到花印达到满意为止。
6、做盖上环。不论打铜壶、铜罐都要做盖。铜壶盖上要钉上花钱箍。铜罐的两边壁上还要钉上“四柱两环”,既美观又当作手柄用。小铜罐边上直接焊上手柄。
倾注着工匠才智和汗水打制而成的制品,既美观又实用,积淀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农耕文化。